刘铸军 (1902年-1962年),广东
兴宁径心胪声村荷树塘人。兴宁县立中学毕业后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。毕业后随军参加第一、二次东征,1928年后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师营长、团长、参谋长。抗日战争爆发后,先后任第一战区第三十四集团军野战补训师师长、新编第二十八师师长、暂编第五军副军长等职。1948年任联合勤务总司令部少将参谋长,国防部中将部员。1949年春离开军队到香港经商。
刘铸军(1902年-1962年),别号又军。1923年考入广东西江陆海军讲武堂,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第一队学习。毕业后历任黄埔军校第三、四期学生大队区队附,军校教导二团排长、连附、营党代表。1925年3月随军参加第一次东征,抵梅州后任第一旅司令部参谋,是年夏回师
广州,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师参谋,兼
广东大学救国会学生军主任教官,同年10月参加第二次东征,调任师司令部监察队长,1926年夏调任十四师四十一团第一营营附兼任第一连连长。部队抵
福州后,升任第三营营长。1927年春任副团长,1928年秋,赴
南京任蒋介石侍从副官,后调任第九师五十四团第三营营长。1930年春升任九师四十九团团长。抗日战争爆发后,任第一战区和第三十四集团军野战补训师师长等职。1944年任新编第二十八师师长时,攻下松山后,又与
中国远征军一起三战龙陵,歼灭日军一个团之兵力,受到嘉奖,升为暂编第五军副军长,获令至重庆陆军大学将官班第二期深造,结业后任陆军总司令部军纪督察组长。1948年,任联合勤务总司令部少将参谋长、国防部中将部附;是年冬离开军队,携带妻儿回至家乡耀堃第;1949年春,因怕受牵连,化妆经
汕头赴
香港,做百货生意,后经商失败,不久赴
台湾,开饭馆,又败,改养猪,染猪瘟再败,苦不堪言。1962年病逝,蒋介石闻讯,颇为感叹,送手题“忠勤堪念”挽匾。
刘铸军,又名刘又军,少年时喜欢读兵书,1923年响应孙中山先生的号召,投笔从戎,以优异成绩考入黄埔陆军军官学校,毕业后任黄埔教导团第二团排长,不久升任连长,1925年3月,随军参加第一次东征,抵梅县后任第一旅司令部参谋,是年夏回师广州,在国民革命军第一师任师参谋,兼广东大学救国会学生军主任教官。当年10月,第二次东征时,调任师司令部监察队长,1926年夏,调任十四师四十一团第一营营副兼任第一连连长。部队抵福州后,升任该团第三营营长。1927年春任该团副团长,1928年秋,赴南京任蒋介石侍从副官,后调任第九师五十四团第三营营长。1930年春,在讨伐阎锡山战争时升任九师四十九团团长。抗日战争期间曾任参谋长、师长等职。1944年任新编第二十八师师长时,在云南龙陵之役歼灭日本侵略军一个团之兵力,受到嘉奖,旋即晋升为副军长并即获令至重庆陆军大学将官班第二期深造,结业后任陆军总司令部军纪督察组长。
刘又军戎马生涯几十年,积极抗日救国,击败敌军无数。其英勇善战,屡获战功。1944年6月,身为新二十八师师长的刘又军,带领官兵攻打淞山,因淞山满山都是高大的松树,山下是横穿而过的怒江,日本人在一夫当关万夫莫敌的山上挖了很多山洞,筑成坚固的防守阵地,洞里储藏有很多粮食和弹药。每当冲锋时,敌人都居高临下,在洞囗利用机枪扫射和炮击,攻山人员伤亡惨重,血流成河,怒江都被染成了红色。眼看着自己的将士在这淞山战役中伤亡惨重,只剩50多人,刘又军心如刀割,多次请求上级,改变作战方案,反击日本侵略者。后来,采用大炮猛烈轰击,18架飞机轮番轰炸,把日本兵炸得抬不起头来。最后日军只剩下30多人,被中国军队层层包围之后,只好出来投降。
松山战役结束后,刘又军又带领军队攻打中国与缅甸交界的龙陵,龙陵战役是抗日战争中的一次重要攻坚战,同属于滇西缅北大会战的一个重要战役。龙陵自古是兵家必争要地,日军侵入滇西,龙陵县城则是重兵集结的地点,日军33军团第56师团团长松山佑三,参谋长川道高士雄亲临龙陵指挥。在龙陵发生的战争大大小小若干次,概括起来,可称三战龙陵。一战龙陵,1944年6月4日至7月9日;二战龙陵,1944年7月13日至8月14日; 三战龙陵,1944年8月14日至11月3日。刘又军与中国远征军的官兵一起三战龙陵,历时4个多月,历经大小战斗多次,共歼灭日军1万多人,成功收复滇西4万平方公里土地,并为打通中印国际交通线创造了条件,龙陵全境均回到了中国人手中。龙陵战役是滇西作战中耗时最长、牺牲最大的攻坚战,但也是歼灭日军最多的战役。为此,刘又军受到嘉奖,晋升为副军长。那年其双喜临门,恰好他的大儿子在云南出生,便取名为刘保滇,意指保卫滇西地区祖国的领土,倾注了自己的一片心血。翌年,他二儿子也在云南出生,取名刘伟滇。
据刘铸军将军之长子刘保滇、三子刘裕朋介绍,其父娶有两房,
大房生两子两女,两子现居
深圳,两女居
惠州,
小房生三子一女,三子均在老屋居住,女现居梅州梅城,二子已去世。谈起父亲浴血抗日事迹,神情激昂;提起离军经商屡败,黯然神伤。解放后,其子亦受牵连,1953年耀堃第收归公有,分给十余户群众居住,1989年落实政策,耀堃第才重归原主。兄弟俩仍住耀堃第并在家务农。
在兴宁市
径南镇胪声村云湘地,有一座保存完好的典型的客家围龙屋——
耀堃第。该屋依山而建,坐北向南,为两堂三横结构,门前有禾坪及水塘。2011年耀堃第被评为“兴宁市特色古民居”。
耀堃第为国民党将军、抗日英雄
刘飞军、刘铸军兄弟所建,始建于民国二十一年(1932年)。大门镶刻“耀堃第”屋匾,由长沙书家郑家溉所题,门联“耀征光远;堃叶吉贞”。大门门庭左右立有方青石柱,梁架左右拱形檐梁之上各有木刻套件,精雕彩绘,五彩斑斓,左右套件各刻有联,左联“登高望远海;立马定中原”;右联“忠孝传家宝;诗书处事长”。 左右各有2只木雕狮子墩,精致有神。
主屋为上下两堂,中间天井,左右廊厅,内部装饰较为简朴,墙角、屋唇及门槛均以青石为材,显得结实规整,房顶较高,宽敞明快。经过左右走廊,可通往横屋;中部靠南位置,均设小天井,墙上均有毛笔墨汁题词,左边为“忠、义”,右边为“廉、耻”,落款均为“
蒋中正题”,且有红色印款。
已故屋主老大
刘飞军(1900-1942),青年时考入
云南讲武堂,与
叶剑英乃同班同学,毕业后投
张发奎部,因其军事指挥才能超群,深得张发奎赏识;1937年“七·七事变”后投身抗日,屡立战功,后官至陆军通讯学校校长、
邓龙光军部少将参谋。其与张发奎关系密切,张曾到耀堃第作客,路过兴宁水口载风桥,张发奎挥笔题写“载风桥”三个字,刘飞军亦题写“满载风归”四个字。刘飞军热心家乡教育,曾资助筹建径心中学。其育有五子二女,均在外居住。1942年刘飞军少将因病被日军医谋害,在肇庆七星岩抗日烈士墓园中有其墓碑。